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说孩子不会画画了,原来是我们“教”错了……

吉吉pure 慢成长 2023-05-17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前几天的文章,有妈妈留言,想让我说说孩子画画的事儿:
 
她觉得孩子可以画,孩子却一定要让别人画、自己不画,无论怎么鼓励都不管用。
 

很多人点赞希望能分享这个话题,我也是挺有感触,小叶子3岁那会儿,我还专门写了个文章,讲我从她突然不爱画画的“教训”中,总结的经验。有兴趣可以翻翻看:毁掉孩子画画天赋的事,我们可能每天正在做……
 
在那之后,我注意了引导孩子画画时的沟通方式,小叶子现在5岁半了,每次列3件事计划、问她都想干嘛时,她一定会说,画画
 
不仅自己画,还特别喜欢我陪着画:“妈妈,我画一幅,你也画一幅!”
 

这个拉着我画的过程一度让我很痛苦,因为我从接触美术开始,就是老师给个东西让我临摹,脱离了眼前的参照物,就完全下不了笔……

 
但也正因为如此吧,在硬着头皮去“画”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挺疗愈我的,没有不会或者不爱画画的孩子(大人),有的只是被错误的引导、匮乏的体验耽误和压抑的个体。
 
如果孩子像留言中所说,无论怎么鼓励都不愿意画,不妨看看,我们是不是无意间,做了一些不恰当的引导和评判,误会了让孩子画画的本质?


 


著名的美育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中心教授Viktor Lowenfeld总结,经常说“不爱画”或者“不会画”的孩子,有3种可能性:
 
1、家长的错误批评:批评孩子的作品看起来不像、不够好,或者给孩子作范画。
 
这种原因很常见,我家两年前就犯过这个错误。小叶子当时突然拒绝画画,和她爸手欠示范了一幅画有关:

 
当时老父亲一板一眼,特认真画了个这,线条“标准”又“具体”,结果却给当时才3岁的小叶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啥?因为孩子做不到“这么好”
 
我们以为的“鼓励”和“示范”,其实是在无形中树立一个标准:“这样画才是好”。孩子能力不足做不到,就会宁愿选择不画:不画,就不会犯错逃避,就不会让自己陷入“无力感和挫败感”中


2、孩子无法回忆起绘画对象的特征,或是脑海里一片空白。
 
这也是我在和娃一起画画时经常会出现的困扰,为啥眼前非要放个东西去临摹呢?因为没有这么个东西,我好像就想不起来要画的东西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细节。
 
但小叶子现在画画,基本不看任何参照物,下笔嗖嗖。有次我特意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她告诉我,“我脑子里有这幅画啊!
 
对啊,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幅带着细节的画面,没有相应的体验和回忆,确实很难“闭门造车”,孩子有时说不会,也是真的不会,尤其是没有体验观察过的东西,笔下是画不出的

 
3、孩子习惯了复制和临摹的方式,一旦没有了参照物,就觉得没法创作任何东西。
 
这点可能很多人都中枪,尤其咱们这一代父母,小时候接受的美术教育,几乎全是临摹。时间长了,一旦不让临摹,就会感觉很没安全感,不会画也不想画了。
 
刚好那天留言区,有另外一个妈妈提到自己孩子画画,也是同样的情况:


爸爸先是上手示范,后来,又给孩子弄了个临摹为主的美术班,当孩子习惯了“照着画”,不让临摹就没兴趣,并不是他真的没兴趣,而是担心不照着画就画不好。
 
这样的美术班,让孩子的“作品”看起来好像“厉害”了许多,其实却是在误人子弟,因为,它剥夺了一个孩子画画中最宝贵的东西——




什么是最宝贵的东西呢?理解了画画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爱上画画”
 
大家想过吗,为什么要让孩子画画?毕竟不是必考科目、将来孩子也不是非走专业路线。我希望孩子画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画画和语言一样,是种表达,而且画画比语言所能表达的,要更深入
 
你的内在是怎样的?有哪些情绪感受?如何看待外部的环境、世界?与周遭人们的关系、所感受到的家庭氛围,又是怎样的?
 

在画画的过程里,既能表达,也有解药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工作坊、个案中,会用到“绘画疗愈”:画了什么样的意象、用到了怎样的色彩、线条、笔触的力度,都在传递着内心的一些信息
 
我之前写过,有次参加一个心理工作坊,有自由画画的环节,当时心里压了一些事,不自觉地就很用力去画,还都是黑色的、一团乱麻的模样。

但随着越画越多,天马行空的过程中,我的情绪好像被释放出来,心情轻松了许多,然后不知不觉就使用了黄色,涂满整个背景,好像内心又有了阳光一样。

 
孩子也是一样的,透过他们的画,能看出很多内容:小叶子有天自己趴地上画画,画完了对折,说是一张贺卡,要送弟弟。
 

打开后每一张,都是她抱着弟弟、想送弟弟的礼物,以及和弟弟一起玩的画面:

 

之前也画过他俩一起荡秋千、坐跷跷板。
 


她边和我讲边哈哈笑,结合着孩子对画的描述、情绪、语气,我们能大概判断,她是喜欢弟弟还是不喜欢。如果这孩子和弟弟的关系是紧张的,画里可能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可能只有爸爸妈妈牵着自己、可能离弟弟很远、可能自己很小、弟弟很大……
 
画里没有标准答案,但孩子却在画里,藏了自己的小世界,也完成了情绪的抒发与转换。
 
所以,既然这种“内在表达”,才是画画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就会更发自内心的理解:画非常地“私人”,没有“好坏对错”,也不能简单地以技巧作为标准。
 

一幅工工整整、看起来特别“漂亮”、“成人”的画,反而可能是一个孩子被压抑的想象力与表达力
 
如果我们根据一些成年人的视角,去界定评判了一个孩子的画,孩子要么有压力不愿意画、要么为了取悦大人不再真实表达自我,而无论哪种,都不是咱们想看见的。
 

大多数时候,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less is more,少去干预,是好的
 
但我们也可以去适当提供一些帮助,让孩子更容易画、也更喜欢画:
  
我们可以做这几件事:
 
1、强化孩子的体验,引导孩子去观察、感受,然后回忆细节。
 
给大家看一组小叶子的画,特别逗,她说,这叫《小兔子的烤串店》。
 

为啥突然弄个烤串店呢?因为画这幅画之前,我们刚好点了烤串外卖,她吃得特别香,又特别喜欢小兔子,于是取材生活,就画了这么一幅。


她还创作了其他题材的“小兔子系列画”,比如:
 
  • 《小兔子的卧室》



  • 《小兔子商场买衣服》


 
  • 《小兔子的浴室》


 
  • 《小兔子的客厅》



  • 《小兔子吃肯德基》



  • 《小兔子的游乐场》


 
基本上都是以我们家、以及她经历过的事儿为蓝本,有些加入了她的想象,把喜欢的元素放了进去。
 
她还特别喜欢画小马宝莉、恐龙,因为家里有好多这类玩具:


有阵子爱看《朵拉》,直接就把其中一集“big red hill”,给画出来了:
 
 
所以当孩子说不会画时,我们不是要简单粗暴地去批评、或者去指导该怎么画,而是去唤醒孩子对细节的体验、感受与回忆
 

“你不知道怎么画打球吗?我们来看看到底怎么打吧?当你接球时,胳膊会上下晃动吗?腿是怎么站着的?你当时是什么表情呀?”

 

“你想画风景是吗?我们去绿道的时候,都看见了什么?嗯,那天我们先是听到了鸟叫,然后停下来去找,哇,你还记得那个鸟站在哪吗?对啦,树枝上,它在树枝上唱歌!”


这是我画的,比较渣,但难得没有临摹,“在脑子里有这个画面”:


因为,我和孩子徒步时,一起经历过“桥边鸟儿在树上歌唱”这个场景啊:

 
如果孩子说不会画,就带她去观察这个世界、丰富她的体验和感知的敏锐度、然后多去回忆细节吧。
 
2、创造友好的绘画环境
 
之前也有个妈妈问了我这个问题:
 

我的经验就是,哪怕孩子再不爱画,如果我们能把材料准备好,甚至自己跟那享受着开始画,孩子几乎百分百,会好奇地加入进来
 

准备个对画画友好的环境、顺手可得的丰富的绘画材料,是必要的。
 
我专门总结过一些美术用具
 
这种内含各种黏土、水彩、颜料等等原材料的美术盒子,我家也常用,能让孩子去接触和感知不同的工具和基本使用方法:
 

而对孩子来说,有个专门画画的小空间、固定存放画画物品的地方,也会很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尤其是在早期培养孩子兴趣时。
 

现在小叶子已经完全不用我来催,画画成了她的心头好,每日必画,她甚至还会布置好一个环境,邀请我一起来画。

 
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成人和孩子一起创作,孩子们会不会受到成人标准的影响?”
 
我一时半会,还是画不出孩子那种很有“灵性”的画,甚至现在时不时“黔驴技穷”时,还是想要求助临摹。
 
但如果孩子“爱的语言”里有精心时刻,一起画画会很鼓舞孩子、让她享受其中。而且,我能感受到,如果我们的心态不是“画个样本”,逼孩子画得像、画得好、参考自己的,那么我们和孩子画得不一样,并没有什么问题
 
小叶子看我临摹时,也和我说过,“妈妈你不用照着画,你可以在脑子里去想呀,它是什么样子的。”
 

我会如实地和她说,“嗯,那样很好,我也希望能做到,不过妈妈有时可能会想不出,偶尔会想参考看看,我尊重你的表达方式,你也尊重我的,好吗?”

她通常都很愉快地接受,知道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尊重不同的表达,没有好坏。
 
3、如何回应孩子的作品?已经习惯了临摹的孩子怎么办?
 
很多孩子在画完后,会很兴奋地和爸妈分享作品,也有的孩子不会,喜欢默默画。
 
所以咱们能做的,就是不要“一刀切”,总是回应差不多的话,而是要真正走心地去观察孩子的画,一般来说,这几个回应方式是“安全”且“尊重的”

1)指出并询问画上的细节,“我注意到这里你用了绿色”,“这是什么?”2)开放性的邀请,“跟我讲讲你的画吧。”3)因人而异,保持好奇


而这几点不要做
1)在孩子的画里追求写实的表现,比如纠正比例、颜色等。2)评判孩子的画“像”或“不像”。3)太注重“结果”(作品)。


可以把孩子的作品贴在墙上,但要注意,要贴就尽量多贴,不要表现出对某些作品的特别偏爱,那样容易让孩子去追求“作品”,忘记了“表达”才是画画的核心,而表达没有好坏。
 
对于已经习惯了复制和临摹的孩子,咱们需要多帮助孩子去累积“体验”的力量
 

比如孩子又想照着画,有没可能在一些细节上,鼓励孩子去回忆当时发生了什么,把它画出来:在画面上一点一点、逐渐增加“创作”的部分,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创作。
 
也千万别忘了带孩子去感知她想要画的内容,去看大自然、去观察一个人、去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创造的灵感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对于因为习惯临摹影响信心的孩子,给多些赞美,也是必要的


 


可能很多人还会问,有没有必要报班、专门去学?

 
我自己没有给孩子报,但也不反对,前提是:

所有的美术产品、美术课,核心都应该是鼓励孩子“表达自我”,如果违背了这一点,比如让所有孩子画得一样、画得成人化、符合某种特定审美,这样的冤枉钱,就千万不要花了。
 

画画其实是美育的一种,更多的修行,还是在生活里、在阅历中
 
莫奈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睡莲的画作,这是因为,他真的住在一个种满睡莲的花园里啊:
 
去年带小叶子去法国,身临其境到莫奈花园参观,我们都不想离开,被那的美深深震撼。


这些都是种子,不管是有条件,带孩子去博物馆看看大师们的画:


还是在绘本里:
 

在大自然里,认真的去摸一颗石头、去闻一朵花:
 
 
在家里为香气沉醉片刻:
 
 
我们本就有触碰美的雷达,打开它、唤醒它、表达它……

点个“在看”吧,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命的画家。
 
 —END—

你好,我是吉吉
一个喜欢掏心窝子分享的二宝妈一个致力让所有人看见所有人的写作者、教育者慢成长是我和花时间原创的亲子号会持续输送解决方案、希望与勇气想围观我们的日常欢迎添加我们的私人微信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吉吉和花时间用心写的文字:
你点的 在看” 可能正是别人需要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